林海涛声催战鼓 茫茫雪原歼顽敌
《雪山剿匪》读后评析
刘守家
1963年,当我踏入38军高炮团营区,闻悉有一位“小说政委”,引起我强烈兴趣,常到他的办公室聊叙文学,从中受益匪浅。这位“小说政委”就是卢秀彬。
关于东北解放前夕剿匪的斗争故事,一向以其神秘、惊险、富于传奇色彩,而被文学艺术界广泛关注,读者也对这方面的文学作品倾注了极大的兴趣。作家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及其同名电影,曾经风靡了几代人,其中描写的林海雪原风光及其神奇的剿匪故事,令无数读者为之神往。
如今,卢秀彬的一部剿匪力作《雪山剿匪》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与《林海雪原》堪称“姊妹花”。《雪山剿匪》是一部最早撰写我国北满剿匪斗争的大型纪实文学作品。此书于1993年首次出版发行,至今己有20年了。
与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受到广大读者喜爱一样,卢秀彬的《雪山剿匪》一书亦广受读者青睐,并获得了业内专家定评的“纪实文学创作优秀奖”。
《雪山剿匪》的地域亦发生在黑龙江省东部的林海雪原,具体在佳木斯、萝北,当地金矿、参场一带。1945年日寇投降撤走后,日伪的残余警匪与当地恶霸沆瀣一气,对建设巩固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我军多方剿杀,对百姓杀烧抢掠,干尽了当年日寇想干又没来得及干完的坏事。合江军区警卫团三连连长谷光明,临危受命前去剿匪,警卫团团长刘健、政委赵准、作战参谋黄鼎臣、区长鲍兴中、当地百姓吴玉兰、少校“医官”程玉清、区农会主席常还在、史地教师赵文法等众多军民支持协助,紧密配合,一举捣毁匪巢。
《雪山剿匪》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佳木斯市。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的小分队,他们在团长刘健的率领与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配合下,成功逮捕了23名甲级战犯,准备在佳木斯庆祝建党25周年数万人的群众大会上公审处决他们,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巩固我党我军土改、剿匪、反霸斗争的胜利果实。但大会被混进的顽匪中途破坏。一场继续深入彻底的剿匪任务,严峻地摆在警卫团的面前,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针锋相对不可避免地展开。
我军的剿匪部队,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敢于赴汤蹈火,不惜牺牲自我,义无反顾。谷光明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了祖国金瓯的完整无缺,为了巩固抗日斗争的胜利成果,他立志抛头颅,洒热血,全心付出;为了千千万万老百姓永世安宁、幸福,当危险来临时,他第一个冲向前方;为了迎接祖国未来的昌盛,他威武不屈,纵横虎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雪山剿匪》遵循这一创作主旨,不惜浓墨重彩,真实生动地记叙了谷光明与其战友大智大勇的英雄形象!
为了圆满地完成剿匪任务,书中,战士们在谷光明的率领下摸底侦查,了解敌情,在茫茫雪原中艰苦驰聘,在与顽敌斗争中,他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他们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机智地烧毁了顽匪的给养库和敌骑赖以活命的马草垛,擒获了可供获取情报的俘虏;在摸底侦查中,谷光明又与故乡中的亲人意外会面,并机警安排未婚妻吴玉兰潜回顽匪的心脏——金矿诊所,继续以护士工作掩护已加入剿匪部队的身份,及时为部队提供敌人的情报。在对匪情一清二楚的情况下,剿匪部队巧妙安排了“引蛇出洞”的计划。部队表面撤退,吸引顽匪的骑兵队死命追袭;剿匪部队却趁机悄悄从近路潜回,夺取敌人的老巢并隐蔽在那里以逸待劳。结果,在敌人扑空回防时,被剿匪部队瓮中捉鳖,一举歼灭。战斗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敌人的骑兵二大队彻底被歼;借助剿获的马匹,我军一跃成为纵横驰骋的骑兵劲旅。战斗中侥幸脱逃的敌骑匪首不甘心失败,他到富山县重新纠集土顽,不久又东山再起,不断骚扰剿匪部队,破坏金矿的正常生产和翻身人民的生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谷光明率领剿匪部队再接再厉,四处追剿残匪、开辟新区,并像杨子荣一样巧妙地深入虎穴,与顽敌面对面斗智斗勇,结果不但救出立功负伤的吴玉兰,而且得知,敌人手中的作战“坦克”,原来是一辆用钢板改装的火犁。于是用集束手槽弹不但把它彻底炸毁,而且,坐在“坦克”中做着复辟美梦的残匪司令与国民党上校特派员,也随“坦克”的爆炸一同寿终正寝!
《雪山剿匪》一书,就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处处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是书曲折、生动、新颖、流畅,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堪称我军最早的边疆剿匪斗争的长幅画卷。
细品《雪山剿匪》一书,它不仅为读者呈现出了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过程,其中所表现出的那种智慧,那股勇气,更使读者对人生有新的感悟。
对于谷光明与他的战友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悍卫刚刚结束的抗日斗争的胜利成果,彻底地解放全中国。这一信念支持着他们在自然或在战场上的狂风暴雪中一次次攻坚克难,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惟有拼过,才了无遗憾,才能被真理正义之光照亮自己前进的每一个脚印!该书使人常读常新,翻一页有一页的收益,读一次受一次启迪,在潜移默化中,使读者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雪山剿匪》一书的作者卢秀彬,虽已年至耄耋,但仍然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最近又出版了64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燕太子丹》。两书虽然一近一远,一今一古,人物有别,故事迥异,但因作者有着深厚的中国语言文学的功底,在他朴实又恣肆的笔下,大智大勇的闯关与隐忍,凄楚动人的生离与死别,俯仰皆是的优雅与机锋,纷至沓来的纠结与冲突,以极平易的纪实文学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底。面对严峻的斗争,男女间的灼热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而毅然放弃的情素,也反衬出中华民族自古至今的挚爱祖国的情怀。全书故事如一曲曲悠扬妙曼的乐章,渲染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色彩。它将永远留存于读者的记忆中,永远像祖国的江河大地一样,为人们的精神世界输送着永不枯竭的丰富养料!
《雪山剿匪》一书,过去一版二版印刷,曾发行万册之多。而今又在重新再版发行。作为一本长篇纪实文学,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就是因为它传播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卫国保家、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献身的精神。正是这种无私无畏、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感染了广大读者。也正是千千万万的像书中提到的常还在、许政、杨信、张闯、吴玉兰等同志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解放,换来了今天的改革开放,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这一道理被无数次说过,但常说常新,因为,烈士们用鲜血浇灌的共和国之花是永远鲜艳,永远不会凋零的。
还是那句老话,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历史记录了他们,我们每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记他们。《雪山剿匪》一书,为我们刷新了尘封的记忆。为此,我们应当感谢作者!
最近,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就此书写了一首激情洋溢的诗歌寄给笔者,诗曰——
重读《雪山剿匪》篇,
钓岛风云胸中翻。
九州圣土谁敢霸?
二战铁案岂容翻!
恶狼妄张血盆口,
貔貅再亮倚天剑。
十亿怒焰喷火阵,
烧干东海变桑田。
看来,文学还不仅仅只是文学,就当下世事而言,人们再读《雪山剿匪》,心中势必会产生一种别样的感受。当年的绿色林海如今涛声依旧,当年的茫茫雪原如今显得辽阔无垠,风光壮美。然而,和平环境中生活着的人们不应忘记,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的硝烟战火,这里的血与火、生与死的抗争。即使是今天,战争的阴云依然没有完全散尽,看看隔海相望的那个居心叵测的邻居,我们的神经怎能不绷紧!是啊,历史还未远去,血痕还未淡化,曾经的侵略者正在做着复活的美梦,猖狂的恐怖分子益发的肆无忌惮。和平年代不能忘记历史,居安思危永远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名言。从这个意义上看,重版《雪山剿匪》一书,尚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海雪原永远是读者心向往之的神秘地域,血与火的剿匪生涯也永远刺激着读者的想象力。神秘,刺激,尤其是其中的警策作用,正是雪原剿匪题材的魅力所在。感谢本书作者卢秀彬老人,他不仅为我们奉献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文学佳肴,还为我们送上了一支醒脑提神的清醒剂。这样珍贵的精神食粮,于今天而言,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