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朱金平
早就盼望去泸沽湖采风了!这不仅是因为那里的风光非常迷人,更因为那里是神秘摩梭人的居住地,保留着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上仅存的母系社会体系,尤其是其走婚的男男女女更是令人好奇。
时机终于来了!这是一个深秋时节,我与好友一道驱车从云南丽江出发,沿着高山峡谷曲曲弯弯的山道,在斑斓的秋色中向着200公里外的泸沽湖出发。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晚上7点多钟。夜色的帷幕已经合上,我们就在繁星满天的湖边宾馆住下了,急切地期待一睹泸沽湖的芳容,并走近摩梭人的生活。
美得让人沉醉的高原湖泊
次日早晨,拉开窗帘,一幕令人震撼的美景让我这个爱摄影的人一下子睁大了眼球。我甚至来不及套上件厚一点的外衣,掏出相机穿过宾馆的后门就冲上一高地。
此时,眼前呈现出一片浩淼无边的天蓝色湖水。几艘摩梭人驾驶的小木船,像一片片金色的秋叶飘落在湖面。远处,层峦起伏的绵绵青山,缠绕着一条条哈达般的白云。火红的霞光,又把云彩渲染得像漫天飞舞的红绸。在纤尘不染的蔚蓝色天空下,这里的山山水水和飘逸的云霞,就像为湖泊四周居住的摩梭人搭建了一个巨大无边、色彩绚丽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演绎生命的传奇。
我的眼睛似乎不够用了,手指不停地按动着相机的快门。我贪婪地想把这迷人的景色一网打尽,于是乎陶醉在这令人目瞪口呆的景色里。匆匆吃过早饭,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乘车沿着湖边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漫游。
作为我国的第三大深水湖泊,泸沽湖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与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湖东为盐源县泸沽湖镇,湖西为宁蒗县永宁乡。云南占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四川约占湖泊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云南远比四川湖面面积大,而湖岸线四川要比云南长。湖泊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最大宽度7.3公里,南北最大长度9.3公里,湖岸线总长度约48公里。湖泊面积50多平方公里,湖水库容量超过22亿立方米。她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巨大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部。
泸沽湖的西北面,雄伟壮丽的格姆山巍然矗立。这座山,是摩梭人为之崇拜而人格化的格姆女神。湖泊东南面长满水草的大片湿地称为草海,广阔的水域称为亮海。此时的草海,牧草丰盛,牛壮羊肥。浅海处茂密的芦苇随风荡漾,簇簇花草迎风招展。一朵朵粉红色的格桑花,则镶嵌在碧蓝色的湖边,美不胜收。
在纳西族摩梭语里,“泸”为山沟,“沽”为里。所以,泸沽湖意即山沟里的湖。因湖的西岸盐源县在元、明、清三代设左所土司千户所,解放初设左所自治区,所以,泸沽湖又名左所海,史上亦称永宁海、勒得海。
湖面海拔2690米的泸沽湖,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横断山块断带和康滇台北斜交界地带,形成时期较新,为第四纪中期新构造运动和外力溶蚀作用而形成,同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北面的赛里木湖类似。泸沽湖是一个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由一个西北东南向的断层和两个东西向的断层共同构成。泸沽湖流域属巴颜喀拉地槽区,金沙江褶皱系,湖区古生代及中生代地层发育,无典型的湖相沉淀。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湖盆四周群山环抱,湖岸多半岛、岬湾。
泸沽湖整个湖盆质地为岩石,内壁非常陡峭,但四川一侧因在地质史上有大量山脉泥沙冲积入湖,其内壁陡峭程度较云南一侧轻一些。云南一侧的山脉几乎是直插湖底。湖中有5个全岛、三个半岛和一个海堤连岛,形态各异,翠绿如玉。其中由东至西伸到湖中的长岛长达4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把湖面阻隔成马蹄形。
湖中的黑瓦吾岛、里务比岛和里格岛,被喻为“蓬莱三岛”,在宁蒗一侧,位于湖心,距离湖岸落水村2500米,是南来北往的候鸟、野鸭的栖息之处,是昔日永宁土司阿云山总管的水上行宫,美国学者洛克曾旅居于此。此外的媳娃娥岛,又称“土司岛”“奈络普”,纳西语称“恒瓦古”,离湖岸2000多米,位于西北半湖的中央。博凹岛,末代左所土司在上面修建了一所别宫,来用安置来自雅安的汉族夫人肖淑明。还有安娜俄岛,坐落于达祖湖湾。
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著作《徐霞客游记》中对泸沽湖有文字记载,将泸沽湖及其附近的三个小湖描述为“四池”,并记载湖中有三岛。明代诗人胡墩赋赋诗泸沽湖:“泸湖秋水间,隐隐浸芙蓉。”清朝乾隆年间的《永北府志》将泸沽湖中的“泸沽三岛”列为胜景之一,清代诗人曹永贤赋诗“祖龙求神仙,三山渺何处”,盛赞泸沽湖美如蓬莱仙境。
灿烂的阳光下,泸沽湖如明镜般镶嵌于高原群山之中。湖北面有狮子山,海拔3754.7米;东北面的肖家火山,海拔3737米;西南面的狗钻洞山地,海拔3400米。狮子山就是格姆女神山,是泸沽湖四周最高的山峰。在摩梭神话传说中,此山是格姆女神的化身。转山节期间,摩梭人都要上格姆女神山祭祀女神。后龙山,就是楔入泸沽湖心的一个长岛。后龙,是摩梭神话传说中的男山神。他与格姆女神是至爱情侣,彼此化为山岛,白天隔海想望,晚上“走婚”共度良宵。
泸沽湖是一个产流条件较好、湖水补给比较充沛,而水量损耗又相对较小的一个半封闭湖泊。该湖的入湖河流共18条,其中云南部分11条,四川部分7条。常流河共9条,其中云南部分5条,四川部分4条。这些河流分别为大渔坝河、乌马河、幽谷河、王家湾河、蒗放河、凹垮河、蒙垮河、大嘴河、八大队河。 流入湖的山泉主要有三家村附近的山溪、小鱼坝山溪、洛水行政村附近大鱼坝山溪等。除泉水之外,泸沽湖的湖水主要靠雨水补给。泸沽湖流域的降水量略高于该湖流域的外围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00毫米。
由于地处西南季风气候区域,泸沽湖流域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具有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的特点。因此,这里光照充足,冬暖夏凉,风光宜人。1988年8月,泸沽湖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泸沽湖之美,首先美在那茫茫无尽的一湖水。来到泸沽湖,必须乘船到水上饱览独特的风光。在这个旅游旺盛的时节,泸沽湖的四周,到处停泊着一艘艘涂成金黄色的“猪槽船”,船工一般由摩梭妇女担任。我们来到码头,很快就坐上一艘小船,向湖中驶去。
泸沽湖的平均水深40.3米,最深处达93米,透明度高达11米,最大能见度为12米,湖水清澈蔚蓝。湖边的水草,多姿多彩,仪态万方,也成了湖中的一景。
泸沽湖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之丰富,在全国高源湖泊中是少见的。据统计,其水生维管束植物有42种。其中,蕨类植物3种,双子叶植物14种,单子叶植物25种;挺水植物12种,浮叶和漂浮植物10种,沉水植物20种。泸沽湖大型水生植物沿湖岸带呈环带状分布,面积约为824.47公顷,占湖泊总面积的14.7%。若去除草海部分,该湖大型水生植物分布面积约为263.26公顷,占湖泊总面积的4.7%。从三大类植物群落类型来看,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占96.1%,浮叶和漂浮植物分布面积占2.7%,挺水植物分布面积占1.2%。
船儿向湖心游去,一条条小鱼在我们的船边游来游去,似乎我们也变成了它们的同类。泸沽湖的鱼类非常丰富,厚唇裂腹鱼、宁蒗裂腹鱼、小口裂腹鱼,是泸沽湖的原生种鱼。还有鲤鱼、草鱼、麦穗鱼、银鱼、鲫鱼等。由于泸沽湖流域自然环境适宜,水量充沛、水质极好,发展渔业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为了保护湖区生态环境,泸沽湖于21世纪初已实施封湖禁渔。
我们的游船继续向前行驶,一只只红嘴鸥尾随而来。当你拿出面包等食物与它们分享时,那些洁白的精灵会在你面前翩翩起舞,引吭高歌。人与鸟禽,在这里非常和谐地相处。据了解,泸沽湖内的主要禽类有:红嘴鸥、野鸭、黑颈鹤、天鹅、鸬鹚、斑头雁、鸳鸯、岩鸽、画眉等。它们从不同的地方飞来,在不同的季节展示不一样的风采,让泸沽湖有了一种灵动之美。
放眼望去,湖中的一座座小岛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秋意正浓,岛上的树叶有金黄色的,有火红色的,也有碧绿色的,五彩斑斓。再往更远处看,湖水之上,群山迤逦,天水一色,白云悠悠,令人心旷神怡。你会感受到人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多么的惬意。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得力,泸沽湖四周的群山林木葱茏。据有关方面的调查,泸沽湖流域有种子植物784种,隶属378属、114科。其中有11个亚种、34个变种、4个变型。由于自然条件优厚,人为影响相对较小,从湖滨向四周山地到最高点海拔地带,都分布有大片森林。其中云南松、丽江云杉、黄背高山栎数量最多,所占面积也最大。其次为红桦、苍山冷杉、大果红杉、华山松、山杨。另外分布有较小面积的原生小果垂枝柏。灌丛层中,以杜鹃、矮刺栎、榛子等为多,还有大片的箭竹。林下草类有龙胆、马先蒿、菊、玄参花、蝶形花等。在泸沽湖四周茂密的森林里,还有青羊、猕猴、赤鹿、林麝、穿山甲、红腹松鼠、灰腹松鼠、狐,以及水獭、虎纹蛙、棘腹蛙等动物。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为泸沽湖拥有丰富、清澈的湖水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198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就批准建立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四川省凉山州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泸沽湖州级自然保护区。以泸沽湖及其周边山地第一层山脊范围的区域划为自然保护区域,其中云南泸沽湖湿地保护区面积8133公顷,四川泸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16867公顷。自然环境,总是因人类的保护而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在湖面上久久游荡,沉浸在一片湖光山色之中,真有些舍不得上岸。
俊美的摩梭人从哪里来
给我们掌舵的“船娘”,虽然40多岁了,但身材窈窕、面色娇美、聪明能干。交谈中得知,她是云南丽江这边的摩梭人。如今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共有2万之多。他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呢?
传说在遥远的年代,这里曾是一片山村。村里有个孤儿,每天到狮子山去放牧。人们只要把牛羊交给他,他总是把它们放养得肥肥壮壮的。有一天放牧,他在山上一棵树下睡着了。睡梦中,有条大鱼对他说:“善良的孩子,你好可怜。从今往后,你不必带午饭了,就割我身上的肉吃吧。”小孩醒来后,就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那条大鱼,他就试着从鱼身上割下一块肉烧着吃,鱼肉香喷喷的。第二天,他又去了,发现那条大鱼昨天割过肉的地方又长满了肉。此事被村里一个恶霸知道了,他要把大鱼占为已有,就约了一些贪财之徒,用绳索拴住鱼,让九匹马九头牛一齐使劲拉。那条大鱼终于被拉出山洞,可灾难也降临了。一股洪水从那个山洞里喷涌而出,顷刻间淹没了村庄。此时,有一个摩梭女人正在喂猪,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就在身旁玩耍。见洪水冲来,这位母亲急中生智,把两个孩子抱进猪槽,自己却葬身水底。两个孩子坐在猪槽里随水漂流,后来便成了这个地方的祖先。人们为了纪念那个伟大的母亲,就拿整段木头凿成“猪槽船”。为此,泸沽湖也称为“母亲湖”。如今泸沽湖上的游船,大多也是独木做成的“猪槽船”。
传说只是传说。关于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来历,可从一些史书上发现端倪。
在浩繁的史籍中,摩梭人的称谓有多种同音异字记载。《史记》和《汉书》将其称牦牛羌或牦牛夷。因为古代摩梭人为游牧民族,所以被称为放牦牛的人。摩梭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第二十三卷《郡国五》,里面记载:“县在郡西,宾刚缴白摩沙夷有盐坑”。此后,唐朝称摩梭为么些或磨西,宋朝也称么些或摩西,元朝称摩沙或么些,明朝称磨西或么西,清朝称摩娑或摩挲。
早在战国时期,羌人部首领中有个叫邛的,为避秦国威胁,率领族人南迁,从甘肃到川西,再逐步迁徙移到泸沽湖一带。据《元史·地理志》记载,摩梭人在永宁定居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又据《归宗引路经》记载:蒗渠地摩梭人是从四川瓦汝迁徙过来的,有62代祖谱为证。近代摩梭,大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四川的盐源、木里、盐边县以及云南的宁蒗,则是摩梭人聚居的地区。
元朝末年,蒙古族的一支部队在战争中败退泸沽湖,并定居于此,与当地的土著人走婚,繁衍后代。所以,今天的摩梭人中,几乎有一半归属于蒙古族。他们的长相、性格、服饰、用具和生活习惯,都与蒙古人相似。同时,也有很多摩梭人长得与纳西人很像,所以又有很大一部分摩梭人归属于纳西族。在我们国家目前的56个民族中,没有“摩梭族”之说。
1950年,云南省丽江专区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文件中记载:“出席会议的代表有摩梭族13人”。1956年9月20日,宁蒗彝族自治县成立大会上郑重宣布全县有彝、摩梭等12个民族。1959年,中共宁蒗工委办公室编写的《宁蒗概况》中,多处提到“摩梭族”。
多年来,宁蒗县党政机关和摩梭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向党和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迫切要求恢复“摩梭族”的称谓。宁蒗县的五届、六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在全国五届一次人大会议、全国六届一次人代会议、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议以及全国七届四次人代会议上,多次以关于建立一个“摩梭族”的建议向大会提交议案。特别是在全国七届一次人代会上关于建立“摩梭族”问题,被作为云南省人大代表团的几个重要提案之一提交全国人代会,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但调查后发现,由于许多摩梭人在语言、心理和宗教信仰上都和当地蒙古族人几乎相同,所以关于设立“摩梭族”的建议没有得到国家批准。
最终,国家民委等部门将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识别为纳西族,而将四川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定为蒙古族。摩梭人有自己的母语摩梭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与盐源县的其他地区的蒙古族语言相通,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为达巴文化,信奉藏传佛教。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摩梭人都要在山下举行盛大的祭祖和朝拜活动。
能够更多地结识和了解勤劳、善良、俊美的摩梭人,是我们此次泸沽湖之行的使命之一。当我们离开湖面沿着湖湾前行时,转过一座山,前面突然飘来美妙的歌声和乐器演奏声。此时,在开阔的湖滨广场上,几十名摩梭青年男女正翩翩起舞。经了解,他们是泸沽湖文工团的演员,正在拍摄文艺演出的视频。一个个俊男俏女,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华丽服装,跟我们近距离接触交流,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摩梭姑娘们,高挽发髻,配上一串串美丽的头饰,再斜插一朵鲜艳的红花。她们上身穿一袭红衣,下身是白色的百褶裙,腰围白色羊毛皮,脚上是红皮鞋,个个显得美丽动人。摩梭小伙子们,头戴一顶红箍装饰的白色毡帽,蓝色上衣,白色马裤,黑色马靴,身披带有红色条纹的白色围巾,个个显得潇洒英俊。
而在泸沽湖畔星罗棋布的村庄里居住的摩梭人,服装都具有民族特色。妇女平时一般蓄长发盘在头上,穿红、绿、黑色上衣,白色长裙,系艳丽腰带。男子的服装,也具有纳西族或蒙古族的特色。未行成人礼的儿童一律以麻布长衫遮身,成年后的男女衣饰就有所不同。摩梭人到了13岁就被视为成年,女性要行“穿裙礼”,男性要行“穿裤礼”,统称“成人礼”。
“成人礼”,是摩梭人一生当中的重要仪式之一。当少男、少女长到13岁时,母系家庭就要为他们举行“成人礼”,给女孩子穿裙子,给男孩子穿裤子。“成人礼”一般在农历大年初一这天举行,等公鸡叫第一遍时,母亲要把孩子叫起来洗脸梳头,把木摞太平房火塘里的火烧得旺旺的,舅舅们搬来大猪膘肉和一袋粮食,祖母和母亲拿来新裤子、新裙子,在锅桩前祷告后给她(他)们穿上。
女孩在13岁前扎小辫,之后开始留长辫。过去是用黑牦牛尾毛,现改用黑毛线,用黑色丝编成大辫子盘头,缠大包头,和成年妇女一样打扮。给女孩举行“穿裙礼”时,母亲让女孩子站在正房中心火塘右边一根叫“女神柱”的旁边,给她脱去昔日长衫,穿上金边交领右开口黑金绒或红金绒短上衣,白色或天蓝色白褶长裙,扎宽绣花红腰带,在大辫盘头上戴一朵红花。摩梭少女们穿的白褶长裙及服装、戴的头饰都非常好看。
年满13岁的男孩举行“穿裤礼”时,则由舅舅给他脱去昔日长布衫,穿上短衣、宽腿裤,扎上彩色腰带,同大人一样了。举行“成人礼”的孩子必须一脚踏在猪膘肉上,一脚踏在粮袋上(表示将来有吃有穿),接受母亲等长辈和哥哥、姐姐的祝福,并向长辈行礼,向“锅桩石”行礼。然后,他们由大人领着走访亲友,接受亲朋的祝贺和礼物,最后宴请亲朋好友。因地域关系,“成人礼”在有些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但大体上还是相同的。
这些古老礼仪,使摩梭的少男少女们接受了成年教育的第一课。从此他们迈开了人生新步伐,步入青春期,成为“母系”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员。女孩跟母亲们学习当家理财本领,男孩跟舅舅们学习男人应懂的知识、技能。这些都是直接经验的传授,可谓“言传身教”。
太阳已经西斜,远山近水与湛蓝的天空浑然一色,长空飘着朵朵白云。舞蹈表演开始了,16个青年摩梭男子和20个青年摩梭女子排起长队,后者用右手搭在前者的右肩上,踏着节奏明快的旋律跳起欢乐的舞蹈。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个帅气十足的摩梭小伙,他吹着笛子,边跳边行进。
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便是跳舞的意思,意为美好的时辰而跳美丽的舞蹈。摩梭人的民间音乐和舞蹈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摩梭人的音乐,除了丧葬词,一般来说旋律都是比较高亢豪放的。其固定的音乐曲调,主要有《阿哈巴拉》《玛答打》《打麦调》《绩麻调》《丧葬调》《摇篮曲》《赞美格姆女神歌》和《打跳曲》等。摩梭人学习和吸收了藏、汉音乐,尤其是受藏传佛教音乐的影响,将本民族的一些音乐曲调有所改变后,变得更动听流畅。
摩梭人的乐器,主要有笛子、葫芦笙、锁呐、鼓、钹、拨郎鼓、手摇铜铃、口弦等。最为普遍使用的乐器,要数笛子。摩梭男子通常都会吹,七八岁的牧童也会吹。笛子还是永宁赶马人旅途中消解孤独寂寞的不离伙伴。葫芦笙是打跳时少数人会使用的乐器。其它乐器主要由祭师达巴、喇嘛在举行祭祀仪式中使用。
摩梭人的舞蹈,多姿多彩,具有鲜明的摩梭舞蹈色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有人甚至说,是个摩梭人就会跳七十二种舞,这说明摩梭人的舞蹈种类是很丰富的。乐观、坚强的摩梭人,用音乐与舞蹈抒发着对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向往。
“阿注”与“阿夏”在“走婚”
太阳已经下山,微风习习,夜晚来临。根据白天的约定,我们前往泸沽湖边云南丽江一侧的摩梭人家吃晚饭。
摩梭人的民房大多为方木垛成的井干式木楞子房,以木板当瓦,每块长约1米,宽0.17至0.26米不等。内部结构为适应其母系原则而组成的家庭,有火塘所在的正室,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另一幢二层楼房为“客房”,上为青壮年妇女与他们的“阿注”的居室,保留着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些特点。
一位中年男子出门将我们迎进院子,原来他是这个村的村长。进得院子里,村长将我们交给他的妹妹——一位年轻、热情、漂亮的摩梭姑娘。她领我们参观了家里的主要房屋,并重点介绍了其家庭的权威人物——祖母的卧房。为了显示对我们这些客人的尊重,吃饭的地方就设在带有火炉的祖母卧房里。离开我们时,那个摩梭姑娘站在门口回眸一笑,给人“百媚生”的感觉。摩梭人做的家常饭既有本地特色又很好吃,我们边吃边喝很尽兴,不知不觉就到了夜里9点来钟了。晚饭后,我们同行的一位朋友找到村长,说想请他美丽的妹妹再出来一下,要给她拍张照片做纪念。可村长微笑着说:“不行了,她已换了服装,在闺房等待来走婚的‘阿注’。”
这时,村长也打扮得很利索,穿着一套时髦的西服。我打趣地问他:“莫不是你也要走婚去?”他大大方方地承认:“是的,这就准备走了。因为想送送你们,所以我就在家等了等。”原来是这样啊!我们有幸第一次碰到正在走婚的摩梭人了!
泸沽湖边摩梭人生活的群体,是中国至今唯一仍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摩梭人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度。走婚的男女分别叫“阿注”和“阿夏”,故称“阿夏婚”。
少女到了13岁“穿裙子”后,妈妈会对她说:“小鸟儿出窝了,该学会自家飞了,往后不要再同小娃娃们一起玩了。”姑娘长到十七八岁后,妈妈或祖母就不准她们再睡在木摞大平房的火塘边了,叫她们到门楼上专门为其准备的闺房里住。到那时就会有小伙子成天盯着她们,会托人或利用各种交往送来礼物。
摩梭青年女男日间多为集体活动,透过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达心意。具有感情基础后,二人就可以进行走婚。成年的摩梭人一般在16岁后才开始走婚,如今不少摩梭男女已推迟至20岁以后才首次走婚。
走婚起初,男方只能在入夜后偷偷地从窗户里潜入(“摩入”)女方“花楼”(即女方房间),与女方同床后,天亮之前再从窗户里离开(“梭出”)。当他们的关系公开化之后,就不再偷偷摸摸的“走”了。“阿注”来了,会请他到木摞房大平屋火塘边坐着,女方的母亲会给他杀鸡、宰羊、煮猪膘肉吃,舅舅们给他倒酒喝……
有些摩梭人会与伴侣以正式的婚礼结合,但与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摩梭人称为“一妻一夫”)关系有所不同。正式结婚的妻夫大部分为招婿入赘,少数是女方外嫁。丈夫称为“汗处巴”,妻子称为“处咪”。婚后他们未必会同居,有不少正式结婚的摩梭人仍然居住在自己所属的母系家庭,财产亦分别属于各自的母系家庭,孩子亦由母系家族成员照顾。即使同住,母系家庭成员亦会帮忙照顾自己的孩子,自己亦会帮忙照顾自己或配偶的甥儿、侄儿,经济方面仍然以自己的母系家族为主。
走婚是摩梭人母系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年男子走婚是一种传宗接代的途径,只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夫一妻制。摩梭人走婚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阿注”定居婚;一种叫“阿夏”异居婚。不管那种婚俗都得举行一个古老的仪式,叫“藏巴啦”,意思是:拜神和祭祖。在女方家举行这个仪式,时间一般在半晚,不请客、不送礼,朋友们也不参加。这个礼仪是由男方家请一证人把求婚者领到女方家,当然是男女青年早已有了感情了,不存在媒妁之言,母舅之命。她(他)们的母亲及舅舅默认后,就可举行婚礼仪式。男方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把带来的礼品按规矩放在火塘上方锅桩的平台上及经堂里的神台上,向祖宗行礼,向锅灶行礼,再向长辈如舅舅、妈妈、姐姐行礼,然后接受长辈和姐妹们的祝福。送去的礼品按老幼、尊长各有一份。他的心上人“阿夏”必须按摩梭人装饰,从头到脚精心打扮。男方会得到女方精心用摩梭麻布亲手织成有摩梭特色的花腰带,女方家决不会向男方家摊派钱物。她们认为男女相爱是平等的,比什么都重要,感情是摩梭人“走婚”的重要因素。当证人向“阿夏”的母亲、舅舅们交待完事项后,从此男女双方关系就公开化了。“走婚”不请客,不操办,这种古老的风俗俭朴、省事,整个仪式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在摩梭人家,每当夜幕降临,家中成年男人们就出去了。他们当中有各位舅舅、哥哥、弟弟,各奔东西南北,去自己的“阿夏”家过夜。对方的姐妹们在家中等候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到来。当家长的母亲们晚间特别忙,既要打点舅舅和兄弟出门,又要照料家中老母、姐妹与小孩,还要接待自己的“阿注”来幽会。
经过交谈得知,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夜间生活,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矩。对于那些外面敲门的男人或者客人,年老的舅舅们是决不会去开门的,也不问是谁,主妇也不予理睬。除非你在门外吆喝几声,说明你是外来的客人,家中老人或小孩才会给你开门。家中成年姐妹众多,来幽会的“阿注”也多,各有各的幽会暗号和传情方式,如果不是自己的“阿注”就不会让他进自己的闺房。姑娘的闺门一定要对好暗号她才会轻轻打开,大木摞平房母屋里住着年老妇女与儿童,她们一概不管院中之事。
母系家庭中母亲主宰一切,女性在家庭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家庭里的成员都是一个母亲或祖母的后代,是母性血缘的亲人,没有父亲血缘的成员。财产按母性继承,家庭成员的血统完全以母系计算,家里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叔侄等关系。家庭里姐妹的孩子都是自己最亲的孩子,不分彼此。母亲的姐妹也称作妈妈,孩子对自己的生父则称为“舅舅”。
在摩梭人的母系家庭里,“舅掌礼仪母掌财”,这是母系家庭权力分工的规矩。家庭的喜庆祭典,较大的物品交换或买卖,除婚姻爱情以外的社会交往,都由舅舅或其他有本事的男性成员作主;家庭财产的保管使用、生产生活安排、一般家务及接待宾客,则由母亲或家庭中聪明能干有威望的妇女作主。摩梭人有句格言:“天上飞的鹰最大,地上走的舅舅最大。”由此可见,舅舅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多么重要。摩梭母系大家庭的成员是平等的,而且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合理分工。他们认为,一个家庭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促进这个家庭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整个社会的合理分工,必然会使社会安定发展。
由于家庭全部成员都是同一母系血缘,加之摩梭人显著的道德意识即崇母观念的流传弘扬,全部家庭成员亲切和睦,尊老爱幼、礼让为先,宽怀谦恭。从摩梭人的社会风尚和纵横关系来看,他们都讲文明礼貌。摩梭人从小就温柔热情,举止端庄规矩,女子豪爽而重义,男子多情而内向,社会团结和睦。
摩梭人的母系家庭,一般不分家或很少分家。母系家庭通常来说人口较多,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人多了有利于家庭劳动的分工,可以从事各方面的工作,家庭容易富裕。在摩梭人的传统观念中,分家意味着对祖辈老人的不恭,意味着争财产,这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受到世人训斥。所以,即使是几十人的母系大家庭,也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孩子们有着欢乐的童年,得到众多母亲的爱;老人们安度晚年,无愧地享受天伦之乐。
走婚的男人为了征服心仪的美女、与心爱的女子维持更长久的关系,常会去摩梭家族的族长那里拜求摩梭男人的秘密武器——蛮龙液。这是摩梭人中流传的一种神奇秘药,是摩梭人代代相传的一种秘方,男人常年喝会变得身强力壮。男子在走婚之前如果能求到蛮龙液喝下去的话,会神力加身,让喜欢的女人下次还会选你。在凌晨分开时,女人会变得娇柔妩媚,男人却是精力倍增、容光焕发。
当小孩降临到这个世界的第三天,便要给小孩洗身,叫“打三朝”。舅舅为之取名,抱出来晒太阳,在院里走一走。满月后孩子的“阿日”(意为奶奶)要背着猪肉、赶着羊、提着鸡,并带着小孩的生活日用品到女方家来看孩子,还要带给女方祖母、母亲、舅舅礼物。
摩梭的父亲生了孩子,要举行仪式:先敬祖宗,后请邻居老妈妈们吃饭,让乡亲们知道娃娃是谁家的宗族之后,以防乱伦之事发生。小孩是母系氏族家庭中一成员,男方家是绝对不能带走这孩子的。到这时,有的男人会在女方家住下来,但时间不会太长。如果在女方家上门,“丈夫”的地位非常低,只得小心翼翼、规规矩矩做人,处处检点自己的行为,完成主妇分给的任务。在木摞房客厅火塘边,这位“女婿”通常只能盘脚坐在下方的位置上,由当家主妇分给他一份食物。
摩梭人都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孩子摆满月酒时,母亲需要邀请父亲出席并确认亲子关系。在过年、重大节日时,孩子必须去父亲家中拜见生父,父亲亦会送礼物给他们。孩子有重大仪式如“成人礼”等,父亲亦必须在场。但父亲并不负责管教和供养自己的孩子,他们只需要管教和供养姐妹的孩子,与甥女甥男的关系比亲孩子亲密。所以摩梭人是“知父不亲父”。
在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家庭里,男性需要抚养自己的姐妹与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孩子。因此,摩梭人最信任的人为自己的舅舅(称呼为“阿乌”),他们称呼自己的生父也为阿乌,以示尊敬。“阿乌”在后辈眼中地位崇高,亦形成独有的“舅权”,就连生父要打孩子,也要先得到孩子的舅舅同意。因此被称为“阿乌”是男性的荣誉,男性要通过“阿乌”身份来确认“男权”。此外亦避免让母亲、姐妹兄弟尴尬与不和。因为同一家族中的姐妹兄弟往往有不同生父,若对他们的称呼不同,会削弱姐妹兄弟间的凝聚力,统称“阿乌”即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强化人们对母系家族的认同与感情。
由于摩梭人出生后由整个母系家庭的长辈共同抚养,其对生母和姨母只有称谓上的不同,而没有亲疏之别,也常常统称为“阿咪”。对家中不同“阿咪”所生的孩子,都视为亲兄弟姐妹,而不像汉人那样称为表兄弟姐妹。
摩梭人在婚姻上还有害羞禁忌,绝对不能在火塘前或有亲戚关系的人面前提及任何跟性有关的词汇,甚至连“阿夏”“阿注”“处味”“汗处巴”“怀孕”“遗传”“走婚”等摩梭词也不能说。否则会令对方尴尬,也是对老人的不敬。而“阿达”一词也不能在其他母系亲属在场时提起,因为这暗示母亲与父亲的性关系,会令母亲尴尬。害羞文化是避免出现乱伦的一个方式,亦是为了维持母系家族稳定和谐。
走婚的男女,维系关系的要素是感情。彼此一旦感情转淡或性格不合,可以随时切断关系。摩梭人在性事方面,也是女方占主导地位,女方一旦不再为男方开门,走婚关系就宣告结束。
在摩梭人这里,不存在“第三者”,也不存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规矩,更不存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男人、女人各住各的家,你不靠我养,我不靠你活。因此,摩梭人根本不存在离婚、寡妇、子女无人抚养、财产继承、流浪儿等等社会问题。在摩梭人走婚的家庭中,大多数 “阿注”“阿夏”们都是相敬如宾。一旦男方的女朋友关门拒绝,或者男人们喜新厌旧,彼此往日情意便烟消云散。他们的结合是自由的,两厢情愿的,离异更是无瓜无葛,不会发生任何纠纷。男女双方都有主动权,社会、家庭不干预,即使发生纠纷,双方母亲、舅舅们也会妥善处理。结合并不是以谋生为目的,离异也不会危及谁的生存,经济再富裕也不会为彼此结合稳固构筑可靠的基础。
摩梭的少男、少女们在母系大家庭中,由祖母、母亲、舅舅、姐姐们精心照管渐渐拉扯长大,她(他)们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互敬互爱的美德。孩子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接受大家庭的意识和尊老爱幼的教育,服从母亲和长辈,按先长后幼分配食物和其他东西,不干缺德事。这些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给孩子们的思想和心灵打上了深深的印记。
进入21世纪,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不少家庭“舌战”不断,暴力不断,充满家庭“战争”,离婚率急剧攀升,以至出现老幼受虐待、一些人生活没有保障的现象。而摩梭人的社会,相对于外界是比较安定的。由于他们保留着古老的母系大家庭,所以这里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更无情杀和母系家庭中的暴力,一片和谐祥和的气氛。
据统计,泸沽湖周围的摩梭人自然村,从新中国成立到如今,只有1个人被劳动教养过3年。全行政村近千人中,犯轻罪的只有1人,没有犯重罪的。这与摩梭人从小就受到长辈们良好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摩梭人的走婚被称为是“东方母系文化家园的最后一朵红玫瑰”。
但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或当工人、教师的摩梭人,基本都在外面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在农村也有部分的摩梭男女,同样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有统计认为,如今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摩梭人不再走婚,他们把自己的婚姻和家庭已经融入了整个社会体系中。
告别摩梭人的家庭,已是繁星满天的深夜。归途中我们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变化,人类的繁衍和生存方式也总是在不断地优化。相信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明天会更美好!
(朱金平,著名作家,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现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