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专题·论坛 >

穿越时空八十载 钩沉求索话人生 / 刘守家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2-09-30 22:20:07

穿越时空八十载  钩沉求索话人生

《变色河》序

刘守家

 

杨忠文先生是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我们彼此多次信函往来和电话联络,主要是围绕文学创作各抒己见。记得是2013年阳春三月,他专程从呼伦贝尔牙克石赴京来到我会编辑部,送上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变色河》书稿。用他自己的话说:三年的走访采写,三年的呕心沥血。我顺手翻阅上下集标题和有关章节。饮茶间,我仔细端详坐在我面前这位长者,他中等身材、体态清瘦,腰板挺直,合体的青色中式服,长方形的脸庞,淡黄白净,满头银丝,额头眉宇间的川字纹平浅舒展,双目眼神里,闪露着智慧的光芒,高鼻梁下嘴两角微翘。他精神矍铄,面带微笑,操着山东鲁北的口音和呼伦贝尔的方言向我侃侃而谈,使我很难想象到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随着他那毫不遮掩的直言快语讲述,又可见到他那正直、坦诚、率真的性格,他思路清晰、层层递进,由远而近,既有情节又富有哲理地向我倾心诉说。谈到生命旅程时,他苦笑自嘲,嗓音发颤,眼噙泪花,不时发出伤感嗟叹。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位饱经风霜、命运多舛、生活坎坷、对社会感悟极深的老人。

言犹未尽,我安排他在解放军报社招待所小住,利用闲暇时间,我仔细阅览他的处女作——《变色河》,作者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听,令我感奋。整部作品描写出主人公铮铮铁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但从创作规律和文采来看,还有不足之处,我将自己的读后感与修改意见和他面议,并委派我会范国祥同志协助编辑成书,杨忠文先生欣然同意,为了某些章节增删我和他聊叙到午夜。

2013年9月,杨忠文先生再次来京将修改好的《变色河》放到我的案头,我用了三天时间读完,感觉到作品创作更趋完整、成熟。文如其人,对作者更有了较多的了解。他出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一个地下共产党员的家庭里,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政治上他曾有过短暂的受宠的荣光,但更长的是几十年的含冤受屈;他是建国初知识分子,曾有过昙花一现的康乐年华,但有大半生的苦度作陪;他的生活阅历和工作简历,成为他与友人嬉闹的话柄;学龄13年,教龄7年,工龄1年,农民22年,地富反革命子弟33年,右派22年,92 公务员42年,退休18年,年龄应是多大?这是一个需要有丰富社会哲理经验的人才能回答的。

他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和能力,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只能是随着社会的步伐,一波三折跟头把式地苦苦前行。他没有沮丧,没有屈服,没有失望,他刚正不阿,精心励志,坚信真理,高瞻远瞩,以超常的毅力拼搏,在拼搏中追求,在追求中拼搏,用一种独特生活艺术去追求真理,终于书写了人生的奇迹。

时至今日,杨忠文老先生作为同时代同龄人中的依然健在者,他阅历丰富,身体健康,精神焕发,思路清晰,记忆力好,可谓苦难励其志,逆境健其身,烈火炼真金。更令人感慨的是,他以顽强的革命意志,顶住种种压力,受尽肉体折磨和精神迫害之苦,在生产队劳动的22年中,所有苦活累活都干过,在三九天零下46度赤手割柴,雪地采伐;在三伏天打草,赤膊露背任烈日酷晒、蚊虫叮咬,冬天身上棉袄被汗水沁透任寒风侵袭,饿得瘫倒荒野里……那时只有一个念头,要活下去,要寻找真理。

杨忠文的人生,始终是生活在充满善与恶的旋涡之中,他一直坚持抑恶扬善,智斗恶棍,终使恶魔得到惩罚报应。

他珍惜时间,没有虚度光阴。在退休后的晚年间,以照顾重病中的爱妻为重任,两人相濡以沫60年,他精心护理并抽取时间,静心涤虑书写人生,历三年之久,终成此作,也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变色河》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多以白描的语言叙述一个时代里一个群体的心路旅程,用具体的实事,细致灵动的笔法写出了不同人物的脸谱和心态。故事节奏起伏跌宕,悬念环生,情节感人,引人入胜。

作品严格遵循以实事真相为依据,用真实的语言说真话、写真事,其中,让真人出场是作者严格遵循的原则,凡是正面人物都是原名原姓,只是反面人物大多借用了他们的绰号,但也有原名出场的。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个性鲜明,生动又不失真。

故事的跨度达76年。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入侵中国,“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侵占寿光城的当天——农历1937年的腊八日,日军向城区射击的第二发炮弹就落在了作者母子二人的脚下,但幸运没有爆炸,是一颗臭弹。就是这个大难不死,在母亲怀抱中的幼儿,记住了这一天,一连串神奇而又平凡的故事萦绕着他。因故事而产生灵感,早想动笔;但又因磨难而使他不能动笔,只能埋藏胸间。

三十年代初,一个以抗日救亡为目的的中共寿光城关地下情报站就诞生在杨忠文的家中,一所抗日小学也创建在这个极为平凡而又隐蔽的庭院里,使他较早地接受了正面的学前教育,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叔叔和大爷。按理,这位少年应该早熟,可是社会的发展,却使他成了一名“霜后青”。

这个故事引起我的注意力和极大兴趣的,是我看过上集“小村怪事”后,很多事都使人匪夷所思,难以理解。小村——就是属于寿光城区的一个普通农村,只有百多户人家,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难道它能有呼风唤雨的魔术,或是有会飞檐走壁的功力?没有。只是其中有一种妖气,其中有些不法分子心术不正,借助某种运动,混淆是非,图谋不轨,败坏社会风气,这就是值得人们深思和认真总结的社会病症。

我的年龄小于作者十几岁,人生经历较为顺利,没有那个时代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作品打动我心灵的是,主人公不畏狂徒,不畏艰险,顶着三项政治帽子仍坚持上访,希望借以洗冤——面对父母成为饿殍野骨,还有妻儿的呼喊……可想而知主人公的耐受力一定会达到了极限。可是他的精神没有崩溃,体力透支没有使他倒下去,反而在这种环境中蓄响藏真,蕴奇待机,坚持追求真理。在他的毅力和智力的双重坚持下,终于在中央四部委强有力督促下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在《变色河》的故事叙述中,随着故事发展变化的需要,多种文章体裁分别为主题服务,其中有民间故事,有小说,有小品式的评论,夹叙夹议,用不同形式表现主题。有些章节情节紧凑,语言精炼,故事生动。上集“小村怪事”主要是记叙了发生在家乡寿光岳家村自己家的一部真实历史故事。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其故事情节循序发展,环环相扣,有极强的吸引力,如“明太祖错封树王”,又如“袁元转世”,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故事性和连贯性,为了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故意用了一些方言土语,更具乡土气息。

作者故意巧用了“比较”跟“比喻”,强化了读者对同一时代里不同地域人群、不同精神面貌的理解。上集主要写故乡人的群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精神风貌;而背景处于同一时期的下集,又着重写出了呼伦贝尔的风土人情,使两者成为鲜明的形象比照,用生动的事实让读者体会到不同地域人物的不同风貌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人物精神风貌的形成与演变,是受其外部社会客观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的。作者写到的几个场面,就生动地表现了不同人物性格的转变过程。当勤劳、团结、和谐的呼伦贝尔人遇到文化大革命风暴来临时,也曾有极少数狂暴的野心家跳出来为非作歹。但当作者在被批判的会场上受难时,竟也有人能为他机警掩饰,仗义执言,充分体现了呼伦贝尔人的善良与大义。

当作者冤案昭雪平反,他拿到平反决定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向几十年来坚持正义而又善良相助的人感恩、拜谢。他这种思想感情,不仅付诸在自己的行动上,也影响了全体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他告诫家庭成员,日常工作生活中,做好事,行善事,服务于社会,形成一种忠厚纯朴善良的家风。这在20章、24章里都有生动的描述。

作者是一位富有思想感情的人。乡情、亲情、友情、爱情都足以使他为之所动,特别是乡情,他恋恋不舍的是他的故乡,特别是退休后,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乡祭祖,与亲人相会,这种不忘本的美德已传给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在《变色河》的全篇中都贯穿着一种思乡之情,尤其是在26章95节里更有对故乡的深情描述。

《变色河》的主题思想比较鲜明,通过一系列农村故事的描写,向读者说明了善恶终有报的根本道理,阐述了忠厚老实人常在的为人之道。

杨忠文先生不是专业作家,不是专门搞写作的,只是把自身的经历和各个时期社会现象,以激情的笔墨写了出来,所以从文章的写作技巧、人物刻画方面都有不足之处。故事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运用上虽有一定的乡土气息,但在南北两地语言的有机运用上似有牵强附会之感。杨忠文先生已是一位八旬老人,能够用手中那支充满激情的文学艺术之笔,生动形象地写出横跨三个时代的人生的旅

程,且作品洋洋洒洒多达80多万字,足以让我感叹钦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八十载的人生风雨路,钩沉求索,始终不渝,那该是怎样的一种坚韧意志啊,若非精神世界丰富,对人生有远大追求而又锲而不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壮心不已,老而弥坚,说的不就是杨老先生吗!我望着他那轻健的身躯,听着他那机敏的谈笑,忽而想起一位古人——廉颇,都是一样的老而弥坚。不必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杨老先生手中那支笔也与廉颇手中的兵器一样,宝刀不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杨老先生在作品写到我们这个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失误时,言辞不无激烈。我以为,爱之深方能责之切,正因为杨老先生有着一腔爱国、爱民、爱家乡的赤诚,所以才痛切地指出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希望这些痈疽能够尽数除掉,让祖国的肌体健康无恙。这是他的写作初衷。从杨老先生的一生经历看,无论工作事业,也无论于国于家,都怀着一腔赤诚,始终以一颗质朴的心对待一切。他的创作意图也是源于这一品格。他不会装腔作势,心中所想就自然流注笔端。仗义执言,这是他早年获“罪”的原因,而在我看来,也是他为人为文的可贵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