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专题·论坛 >

记录时代变迁史 谱写生活赞美诗 / 刘守家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2-09-30 22:16:51

记录时代变迁史  谱写生活赞美诗

《2011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序

刘守家

 

中国的报告文学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肩负着记录时代发展与变化的这一神圣的使命。不管是风云激荡的二十世纪,还是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二十一世纪,报告文学都以其特有的形式,成为纪录时代风貌的最迅捷、最有力的文学品类。而且,它有着别的文学形式不可取代的作用。夏衍先生的《包身工》时至今日仍然被认为是中国报告文学开山之作,作品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下包身工制度对工人的剥削和迫害,对帝国主义的残暴掠夺行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新中国成立后,每个历史阶段都创作出众多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精品:《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哥德巴赫猜想》、《伐木者,醒来》、《胡杨泪》、《飞向太空港》、《天堂上的云朵》……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党中央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党和国家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和人民对文化工作者寄以殷切的希望,文学工作者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创作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最大限度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时代在呼唤着文学,而文学也需要和这个时代携手共进。

近年来,人们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约而同地人们开始寻找纪实类的书籍,因为这类书里有真实的事例、真实的情惑和深刻的思想,读者希望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得到深刻的启迪。这为纪实类文学作品走向市场提供了广泛的读者基础。

在商品经济大潮涌动不息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大力加强精神及文化方面的建设,以此与经济的发展两翼齐飞。我们不能仅仅盯着经济效益,我们还要时刻提醒自已,文学作品还要提倡社会效益,还要起到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尤其在这个纷纭复杂的历史时期,我们有责任引导人们认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积极奋发向上,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

本着这样的出发点,继编辑出版《2010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后,我们马上组织了《2011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2011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收录了十九篇文章,其中,占全书主要篇幅的,是反映各级党员干部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谁在守约》、《青松傲雪》、《小岗村官沈浩》、《参天的大树》等都描述了优秀的党员干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着时代赋予党员干部的神圣使命,他们紧紧把握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时刻铭记“三个代表”的宗旨,坚持科学发展观,勇于进取,勤政廉政,这些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人生画卷。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谁在守约》以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平实的语言成功塑造了裴庆生大公无私、敬业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形象,是纪实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的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

二十一世纪是多变的时代,然而,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可以变化,人的道德操守却是永恒不变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代代相传的。基本的道德伦理不能也不应该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沉沦。在种种虚假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的时候,张云霞(《待到山花烂漫时》)、张凤毕(《坟前,那片诚信林》)等毅然擎起了诚信的大旗;在“官二代”“富二代”屡屡挑战道德底线的时候,张福正(《坟前,那片诚信林》)理直气壮地发出要做“诚二代”的宣言。“诚二代”,说得何等好啊,我们的社会,就是要以诚信为基础,只有诚信,才能谈得上和谐,否则,一切的所谓建设精神文明,都不过是侈谈。

在经济大潮风起云涌的当下中国,在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挥了巨大作用,杨雷平(《担当》)就是这样的代表。在企业发展遇到困境,甚至面临能否生存的危难之际,杨雷平勇敢地站出来,用智慧和勇气,带领企业走上振兴之路。他秉承晋商忧国忧民敢为天下先的传统,同时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明确责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经过杨雷平和全体干部员工的努力,短短五年间,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企业不但焕发了青春,而且成了当地的支柱企业。我希望,当今商海中的弄潮儿,都能成为杨雷平式的“红顶商人”。

探索未知的世界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既可以了解自然、破解科学的奥秘,也能达到超越自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纤弱女子,王静(《崩峰之吻》)已经征服了5座8000米的雪峰,一次次站到了上可齐天的巅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追求与梦想。黎国华(《我的野人生涯》)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二十多年来始终奋战在神农架崇山峻岭中,拼搏在寻找野人的路上。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特有符号,是一个民族内在的魂,秦竹林(《韶华倾负蝈蝈鸣》)放奔了很多机会,痴迷于“绢艺”这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使得源自唐宋的秦氏绢艺流传下来并走向世界。王永红(《挥洒在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廖廊江天》)醉心于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李万寿(《义务文化村官》)为将革命历史遗址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奔波,目的都是为了振兴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振兴,不单单是经济的繁荣富强,这是一项综合的多元的、又是极为浩繁的系统工程,其中,文化的繁荣是民族振兴之本,须知,一个文化落后的民族,其经济实力无论多么雄厚,都是不可持续的。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立于世界之林的基座。纵览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它们在经济极大发展的同时,无不着力于文化建设,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发达国家经济强盛而文华贫弱。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并举,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这就是一个民族强盛的起始。

“年度中国报告文学精品集”已经成为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的重点工程和传统项目,这项工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下去,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学事业,它记录的是时代的风云,展现的是时代的精神,是一份值得永久留存并传承下去的宝贵财富。当代的报告文学已经创造了辉煌,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地挖掘,以免留有遗珠之憾。我们相信,在广大作者的大力支持下,必将精品迭出,无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