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专题·论坛 >

激情如火歌盛世 笔墨淋漓绘风云 / 刘守家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2-09-30 22:13:21

激情如火歌盛世  笔墨淋漓绘风云

2012年《纪实中国》作品集序

刘守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强调了中国文化事业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作用,明确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纵观当前,我国已迎来了振兴中华、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

与二十年前相比,现在的文学有些尴尬,众多文学刊物面临生存压力。二十年前,精品佳作不断问世,男女老少读者如潮,如今,纸业贵昂的局面很难再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随着社会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信息来源广,人们的审美需求和阅读需求相应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文学自身原因,那就是文学脱离了生活。

翻阅古今中外文学史,我们就会发现,所有被认为是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形象地塑造了生活在当时特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这样的作品才能成为文学经典,才能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世代流传。植根社会土壤,记录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文学作品才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外国的文学经典是这样,比如《高老头》、《红与黑》、《悲惨世界》、《复活》、《太阳照常升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中国的文学经典也是同样如此,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阿Q正传》、《四世同堂》、《烈火金刚》、《青春之歌》、《白鹿原》等作品,都产生极大的影响,堪称文学杰作。而现在有的作者只停留在个人体验的小圈子里自我欣赏,不用说传世,就是转播也难,原因很简单,形式终究是形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源泉,反过来说,文学作品也是肩负使命,忠实记录生活,反映民生。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综合实力得到空前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积极置身其中,忠实记录和热情讴歌这场伟大的变革,是时代和社会对文学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基于这一点,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及报告文学创作委员会经过审慎考虑,决定推出大型丛书《纪实中国》,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真实记录历史的变迁。在如今的市场形势下,编辑出版这样的丛书无疑是有经营方面的压力甚至是风险的,但是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社会效益,这也是文化工作者的责任。《纪实中国》得到了全国广大作者的大力支持,纷纷发来精心创作的作品,在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纪实中国》第一卷终于面世了。

《纪实中国》坚持这样的编辑原则:在题材方面,立足当下现实生活,真实地记录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在体裁方面,则以纪实文学中的报告文学为主,以纪实小说、散文、诗词等其他文学形式为辅;每两个月为一卷,逢单月出版。

翻阅初定的稿件,我们惊喜地看到,《纪实中国》的编辑原则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纪实文学《勇立潮头擎大旗》为读者介绍了山西双良集团总裁李宝山的事迹。李宝山继承了晋商敢为天下先的拼搏精神,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宝贵品质。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发展山西能源再生事业,他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精心筹划,身先士卒,为山西引进了天燃气,充分利用发电厂余热解决居民供暖,他所选择的都是民心工程、环保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子孙。

湖北为九省通衢,既是连接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纽带,又是中部地区的核心地带,为了响应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湖北要成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这一要求,湖北省党政领导班子率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进取,努力开拓,使湖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纪实文学《中部支点》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荆楚儿女的风采,展示了荆楚大地的华丽新貌。

三年解放战争,中原解放军从宣化店成功突围,预示了人民解放战争必胜格局。先贤们定然想不到的是在现在的宣化店,也有一种“突围”,官员不带手机不带随从不要交通工具,徒步走出宣化店,其目的当然不是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更不是缅怀先烈壮举自我激励,而是谋求仕途升迁极力奔波。纪实小说《突围》充满悬念,情节跌宕起伏,更极具深刻的讽刺意味。

纪实文学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和欢迎,在于关注百姓,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追踪时代,记录历史,高扬主旋律,鞭挞假丑恶。

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常言说盛世修史,而我认为,纪实文学由于其真实性特征,从某种角度说也可作为史料来留存,可与史书互证互补。伟大的时代需要记录者,我们纪实文学工作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重任,与其它的文学工作者一道,做伟大时代的忠实代言人。中国的强国之路正走向通途,其前景无限光明。《纪实中国》将忠实地记录这一伟大进程,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