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专题·论坛 >

文采激扬颂英雄 琼文大地别样红 / 刘守家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2-09-29 23:47:11

文采激扬颂英雄   琼文大地别样红

《赤子丹心》读后感并序

刘守家

 

这么多年来,我“酒债”没有,“文债”却多多。一方面,我事务繁杂,精力有限;另一方面,我喜交文友,愿为他们鼓与呼。对比,我颇为纠结。忽然有一天,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传记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孙佑祥同志将一部传记体裁的纪实文学作品《赤子丹心》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并带来了作者韩启元先生的简历、照片和恳请我写篇序的文函。面对这一摞厚重的书稿,我思忖起来,佑祥看出我的犹豫和为难,笑呵呵地补充说:这位作者是我会的老会员,80多岁的老革命干部、老党员,是看到您的作品、文章以及为人才慕名恳求您作序的,并让我代为转达谢意。此时,远在海南的韩启元老先生正巧打来电话,他用温文尔雅的语言和我交流创作体会,怎奈我俩南腔北调,言语不畅,交流困难,我只好拿起手机写“短信”,与远隔千山万水的海南高龄作者频频交流,从中了解概况。更让我动容的是他那非凡的人生经历,还在孩提时就参加了琼崖红色队伍的儿童团,少年时投入革命,抗击日本倭寇刚步入青年,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与盘踞在海南岛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革命斗争,经受了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

时势造英雄,困境磨砺人。在那风雷激荡,白色恐怖,血与火,生与死的斗争中展现了韩启元同志的热血青春。在投入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潮中,他担任承上启下的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文昌县财政局长、税务局长等职,以一名党员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干一行爱一行,处处做表率,各方面工作都成绩斐然,进而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和生活实践经验,这也成了他后来创作的源泉。

我从韩启元先生的同事、朋友那里获悉,他不仅工作上有胆识、有气魄,而且在文学创作上很执着,很下功力,经常利用茶余饭后和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曾经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涤荡自己的心灵。在文昌和海南各地,他广览博记,从生活中攫取大量素材,精心提炼,形诸笔墨,先后编写、撰著《琼崖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战火纷飞中税收战士》、《琼侨沧桑》、《琼侨抗战风云录》等六部作品,有的作品还被评为省和国家税务总局一等奖,其中新作《登上观礼台》、《英雄的丰碑》、《参观文昌市南阳人民英雄纪念碑感赋》、《“炮弹树”与红色家庭》荣获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汇编出版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献礼图书佳作奖,另有数十篇纪实文学、散文、论文在多家国内报刊发表。

连续几个夜晚,我近乎一气呵成通阅了《赤子丹心》书稿,书中发生在文昌街谈巷论的一个个故事,传颂着文昌许多革命传奇人物。同样是军人出身并经历战火洗礼的我似乎也回到了曾经的峥嵘岁月。掩卷沉思,我仿佛闻到了海南椰林深处飘出的幽香,看到了那一片沁人心脾的芬芳,听到了海南文昌历史的回声。

应该说,多年来,反映海南生活的文学作品并不多,提起海南的历史,我们脑海中可能浮现最多的就是文革时期风靡一时的《红色娘子军》了,而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的作品则更少。那么,从这点看,韩启元先生的这部《赤子丹心》就显得难能可贵,它让我们看到了海南的昨天与今天。

丹心铸英魂,妙笔著文章。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传记体文学作品。作品以主人公范泽川为主线,贯串全部故事核心人物,由远及近推出演绎,围绕爱国华侨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四大主题共二十四篇章节进行撰写,向读者展现出海南文昌近百年历史风云变幻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琼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钢铁般的意志、百折不挠和视死如归的精神,英勇奋战,捍卫祖国的英雄壮举。

作品文路清晰,层层递进,叙事、议论双重结合,每篇章节都构成一个完整故事。行文多用白描写法,进行长段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且具有节奏感,整部作品通达流畅,娓娓动听。一直以来,我对纪实文学的写法多有关注,这一文体毕竟有别于虚构的小说。一般而言,我主张纪实文学应以白描为主,需要渲染时则可浓墨重彩。何以这么说?因为纪实文学重在一个“实”字,而白描恰恰可以与纪实文体相得益彰。

在作者笔下,通过主人公范泽川的人生轨迹,把读者带入到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制造白色恐怖进行艰苦卓绝的生死搏斗。其中有一章节这样描写:“杨树桂的次子杨鸿凤,是一位坚强的抗日战士,在部队里听到家人被日寇全部杀害的消息,悲痛万分,怒火满腔,恨不得一下子回家跟日本鬼子拼个死活,可是他想到自己是一名部队战士,要听从组织上的指挥,不能蛮干,因此他只好暗下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决心抗战到底!他在抗日战场上,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有一次,为了掩护战友们撤退,以英勇无畏的气概,引诱敌人向他开火,与敌激战,当敌人蜂拥冲上来时,杨鸿凤掏出最后一颗手榴弹,拉出引线,冲向敌群,‘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了,他和敌人同归于尽,壮烈牺牲了……”叙述得如诉如泣,悲壮震撼,深刻地控诉、揭露了日本鬼子的残酷暴行,颂扬了杨鸿风的气贯长虹、为国献躯的英雄壮举!

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文昌人民积极支持革命事业,父母送儿参军上前线,妻子送夫投入革命队伍;宁可自己受苦受难,也要把粮食、物资送给部队和民主政府,映照出军民一家血脉相连的一幕幕动人景象。

作者在刻画人物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将历史背景和特定环境加以烘托,突出典型事例,多层次多视角,重彩浓墨描绘范泽川的光彩形象。其中有一篇,用作品主人公独白的方法,表现得恰到好处:“当公布入党那天夜晚,范泽川整宿都没有睡好觉,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思考,想到童年困苦辛酸的悲惨生活,想到跟红军闹革命,打还乡团、打豺狼恶霸;打日本鬼子,打国民党顽敌,感到当一名共产党员无比光荣,又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他又想起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对照自己,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要坚定立场,积极工作,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范泽川高尚的思想灵魂和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与信念。

在和平建设时期,作品主人公仍保持共产党干部的高风亮节,忠诚坦荡,遇到艰险困难,挺身而出。“1957年7、8月间,文昌地区下了几天的特大暴雨,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文昌县城变成一片汪洋大海,有的房屋被淹埋倒塌,作为一县之长的范泽川深入抗洪第一线,组织党员干部、职工组成抗洪抢险突击队,亲自指挥作战,抢救被困群众,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方,又通宵达旦的抢救其他重要财产物资……”这段叙述不加修饰,文字朴实,主人公其人其事、其言其行,却活灵活现,犹在眼前,让人过目不忘。

这部《赤子丹心》书稿,深邃厚重,史料真实,内容丰富,包含了作者的一腔心血和激情。在整部作品里,作者将郑兰周、郑浩、符浩天、符之俊、符儒俊、邢宏基、张刚等和其他英模人物也都描写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让读者看到海南文昌的红色土地英雄辈出的群体豪杰形象。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作者是花费十几年时间来采写,又经过深沉的积淀,用心血而著成的。书中故事情节,真实亲切、生动感人,这与他的亲身生活、亲身经历不无关系,也映射出作者的些许身影。

这就是所谓的有感而发。诗也好,文也好,没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就无法以此感动别人。我读过一些纪实作品,作者的行文很冷静,感觉那是在写“别人的故事”,与己无关。这是不对的。不管所写的内容是否与己相关,作者都必须将自己投入其中,与书中人物共呼吸。

人贵有志,有识,更在于有恒。耄耋之年的韩启元先生有此壮心,几十年日一日,以率性而为的笔触,记录他对海南文昌革命历史的追忆,缅怀革命先烈,礼赞英模人物,昭示后者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继承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奋发图强,建设可爱美丽的祖国。该书的创作,不仅为海南文昌文学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也在海南文昌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韩启元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写作,该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笔锋犀利,字里行间倾注着作者极大的创作热情和对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海南文昌大地深厚的情感。这对己须发皓然的老人来说实属不易,真乃令我感佩。同时,他的执着创作也体现出中华盛世夕阳老人的心境和精神风采。

常言说盛世修志,不错,生逢盛世,作为文学队伍中的一员,我们理当拿起笔来,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当然,也记录下它昨天的峥嵘岁月,以警示后人。这样神圣的工作,不仅仅是青年人的,老年人也应尽一份责任,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赤子丹心》这一长篇作品,纪实性、文学性兼备,文风朴实,可读性强。但亦不乏有个别缺陷和不足之处,从作品里也显而易见,如部分章节语言有些拖沓,尚欠凝练,有的情节呼应不够紧凑。但仍不失为一部崇尚革命情操、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具有一定文学功力的厚重之作,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此,我还想特别谈一谈老年人的写作问题。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写作无非是为了消磨时间,排遣寂寞,我则不这么认为。老年人写作不仅仅涉及到老有所为问题,还关乎到抢救史料这个重大课题,须知,许多近现代历史就埋藏于许多老人的心里,而没有形成文学,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历史或文学工作者关注的角落,更有挖掘和拯救的必要,如此,让那些曾经闪光的革命历程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君不见,许多古稀老人,甚至百岁老人,仍在与时间赛跑,奋笔疾书,回溯他们的人生,记录他们的感悟,努力地为后人留存珍贵的精神遗产。这是文学的幸事,更是纪实文学的幸事。这些老人的行为展现了一种高远的境界,他们将生命升华为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不灭,激励千千万万后来者……

值此全国人民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赤子丹心》即将出版问世,这也是作者对祖国华诞的最好献礼!

 

刘守家笔名:刘佳、王天、韩光,著名作家、学者,中国纪实文学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纪实》杂志社主编《中国纪实文学丛书编辑部》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