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纪实作品 > 详情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舅家轶事/李国军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3-10-09


作者:李国军


夕阳西下。平常慢声细语的母亲,语速竟比这下山日头的速度还快了许多:“儿呀,明天正式放寒假了,你是家里大头顶儿,带上寒假作业,明天去舅舅家住个假期吧。”母亲毋庸置疑的目光,年幼的我跟弟弟妹妹们都有些懵懂

一大早,母亲把家里仅存的一点面粉,小心翼翼倒进盆,然后将面袋一折一折翻过来,抖了又抖,加些水揉成松软的面团,用积攒的那点豆油,烙了一摞白面糖饼,让捎给舅舅家。(那年月,北方城市里的居民粮食供应量以粗粮为主,每月只有少许细粮和豆油。)

父亲带着我,站着乘绿皮火车咣当了老半天,又登上敞蓬“老解放”,一路颠簸到了乡下。


 


舅家的村子在大凌河下梢。姥和舅在一起生活。舅母去世早,是舅一手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大哥、大姐在生产队挣工分,二哥在公社读中学。

屯里都沾着亲,听说舅家来了城里亲戚,七大姑八大姨们像看“西洋景”似的挤满了屋。从未见过这阵仗的我有些窘迫,小脚儿的姥姥抿嘴笑着,忙迭替我解围道:“得得得,俺外孙面子矮,你瞧,脸臊成猴腚了都,明个儿再来吧。”人们散去,可趴在窗台的小伙伴们,咯咯笑着死活不肯走。

几天过后渐渐熟络。舅家住村子前垓,左邻是李姥家。听舅家大姐说,李姥儿子在小队当队长,挑门另过,屋里有个疯疯颠颠的媳妇。李姥家还有个与李姥年纪差了一大咕噜的漂亮闺女叫李霞。

姥领我第一次去李姥家串门,一缕冬日暖阳透进来,映衬着矮小的李姥:小脚儿、背驼、有只腿跛,眸子里溢出温润的光来。

李姥踮脚从房梁上摘下个葫芦盛具,从里边掏出几枚土鸡蛋埋进火盆里。随着呯呯的炸裂声,李姥撂下长长的烟袋杆子,麻溜地从火盆里扒出烧熟的土鸡蛋,剥去皮递给我,土鸡蛋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弥漫了全屋。李霞偎在李姥怀里,扑闪着两只杏眼,好奇地瞅着城里来的后生。


 


那个寒假眨眼过去。二表哥把我送上火车,我回到了城市家中。母亲乐呵冲二弟说道:“今年暑假轮到你去舅舅家。”

在贫困与温暖中我们渐渐长大。后来才逐渐明白,那年月,农村虽然不如城市,可粮食比起城市少得可怜的供应量,还是富足许多。母亲之所以“赶鸭子”似的,每逢寒、暑假把孩子们轮番往农村赶,除了亲情之外,其实,是为了省出那点捉襟见肘的粮食用以饱腹。

在我的记忆里,这倒成了一个惯例。每当寒暑假来临,舅会掐算日子,派上大姐或二哥到城里来接表弟表妹们。他们用这种平凡而特殊的方式来接济母亲,我们全家熬过了那段缺衣少食的日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年,舅家大姐到城是探望姑姑。聊起乡下的事,大姐问我:“弟,还记得李姥家那个疯媳妇不?”“记得记得。”我不住地点头。大姐兴高采烈:“如今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日子好过,疯媳妇家人找来了。”“咋回事呀?”我问。大姐接着说道:“她是富农家的闺女,当年因和屯里后生搞对象,男方家里死活不同意,她是精神失常走失的。李姥见她可怜,她又说不出自己家在哪里,经当时大队给出了手续,做了李姥儿媳妇,还生俩白胖大小子呐。一晃十多年,李霞的嫂子竟认出了自己的娘。”

大姐脸上泛着光:“还有更惊喜的事儿呢——李霞不是李姥亲生的!”我惊诧地瞪大双眼。大姐语气低沉下来:“刚解放那年,李霞刚过满月,但她家土地多,成份高,她娘……就让她哥将她偷偷送到了百里之外的一农家柴禾垛。李姥闻到婴儿啼哭声,急将她抱回了……

大姐讲完,屋里一片静寂。少顷,年迈的母亲一边用衣襟擦着眼角,一边叨叨着:“你甭不信,有些平民百姓做出的事,比金子还金贵嘞。”




李国军诗人作家,编剧。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作协会员锦州评论家协会会员锦州作协理事长期笔耕不辍,小说、诗歌、散文、札记等文学作品散见于各大媒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