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专栏评论 > 详情
生态传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创作体会/艾前进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4-08-12


 

传记创作理论研究同频共振

——生态传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创作体会


作者:艾前进



过去立传创作对象,研究探讨传记作品,几乎都是古今名人名家。而如今,传记文学已从为人物立传扩展流行为城市、为江河湖海、为千行百业、为重大工程立传的大传记观念。当代作家作者、文化学者共同创造了一个传记文学新的繁荣时期,开辟了一个由中国传记文学承担主要任务的文学新时代。2021年,我在创作中国国有林场改革的专题图书中,借鉴当下流行的大传记观念,定位生态传记文学体例,创作了一部史实传记《江山多娇:中国国有林场改革纪实》,获得国家林草局的好评。2022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把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赋予国家林草局,要求出版一部展现全国生态林业建设成果的图书。国家林草局一改过去基层报送、筛选汇编的传统做法,安排我同时承担全国林长制改革建设的专题图书,围绕国家局指定的单位独立采访,借鉴传记创作方式方法各自成篇。

 

走向基层寻找生态林业典型的时代性

传记作品的相当一部分,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历史大事件、大工程和单位部门的史传,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的成分。从文学角度看是以事件的历史发展和区域单位部门的历史走向为题材,重在描写发展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角度看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手段,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描述,表达对一个区域、一个单位部门或者一个重大事件的历史记录性著作。对单位和部门创作史学性传记,要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上准确把握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的关键点,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调查研究走深走实,促进史学传记在政治上更强、传播上更强、影响力上更强,产生更大的作为。


为基层生态林业建设立传,要找准典型单位的立传特征和典型事例,细致深入地梳理具体事件事物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力求进行详尽准确的考据考证,以此还原历史。专家的传记理论研究成果告诉我,为先进单位立传要有较强的认识论,不是材料的罗列,也不是事迹的叠放,要善于基层调研,注重史料收集,分析提炼典型精神,用作品创作反映出各自鲜明的史志、史传、文献和学术价值来。


走向基层调查研究,寻找生态林业典型的时代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体现。为单位和部门创作史学性传记文学尤其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端正思想认识,找准逻辑起点,严实工作作风,真正用好传家宝、做足基本功。在先期采访中要走好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调研采访中真诚拉近传记创作与本单位、本部门人民群众的距离。开展调查研究是转变传记创作采访作风的重要方法手段,是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基础,是产生“内容为王”宝库。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国家林草局宣传这一典型时,受邀采写《使命至上》,中宣部安排创作《塞罕坝精神》,我对塞罕坝机械林场不陌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将塞罕坝机械林场列为首题,为了不凭经验吃“老本”,写出这一老典型的时代性,我再一次走进塞罕坝的林海深处,与总场领导、基层务林人和当地群众身入心融。调研发现塞罕坝林场领导班子带领全场职工,新时期以“六个再建功立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二次创业,在多个方面取得成效: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国家林草局党校塞罕坝分校在林场设立,第五处“全国林业英雄林”落户林场,塞罕坝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区示范单位、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全省禁种铲毒工作优秀组织单位等。林场作为一类事业单位,2022年实现经济收入2.1亿元,完成森林抚育12.5万亩、造林6704亩,造林平均成活率达99.4%。国家林草局一位领导评价说,这本身就是“塞罕坝精神”下的“二次创业新奇迹”!新业绩处处闪耀着林场振兴林业保京津的大义和骨气,折射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这一典型的时代性表现新时期的塞罕坝人的创业激情和创优责任,在调研中本真、本色、本性地记录思索,努力塑造塞罕坝的脊梁群像。

 

走入人心体察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民

传记文学创作的人民性,是传记理论研究界的共识,人民性是我们创作新时代传记文学的首要特征和关键要素,既跟中国传记文学的现状有关,也与其历史和未来发展有关。文艺为人民服务,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起,我们一直在谈,进入新时代,文艺文学的“人民性”更加重要,“为人民”已经不只是创作导向问题,而是整个文艺文学创作工作的轴心,传记文学更需要把“人民性”摆在首位。要体现传记作品的人民性,必须有作者的本体立场和本位立场,反映在作品创作中要有自己的站位和自己的个性。我们走进基层林区山区,走入生态林业建设者的内心,体察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民性,如实展现他们从个人到整体的鲜明个性和特点,最终让作品表现出双向的“人民性”


采访调研体察基层生态林业建设的人民性,本身就是为传记创作体现人民性服务的,是传记作品创作前的采访调研方法论。为大事件、大工程或区域单位部门创作史学性传记,必须遵循基本的调查研究程序,明确主题,找准对象,求真务实,发挥正本清源、直抵本质、指导实践的作用。调研应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贴各单位各部门的建设实际。应坚持系统观念,到丰富实践中去。应坚持问题导向,摸回一手实情,在调查研究中带着问题与思考,对问题涉及的各方面进行全面深入调查获取大量资料后,要开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剖析研究,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成绩与缺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现和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近几年来,为了有质量地完成好中宣部和国家林草局的两部传记型主题图书,深入到贵州、重庆、广西等18个省区,与各省、市、县的务林人交朋友。主题架构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改革为“经”,以基层各地推进落实的创新成效为“纬”,编织各地生态林业建设的传记叙事,创作出版的生态传记作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受到中宣部和国家林草局的好评,组织作品研讨。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会、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研究,《中国林业产业》《莽原》等林业专业和文学杂志刊发了系列评介文章,讨论肯定这部生态传记作品的人民性。


艾前进(右一)在湖北恩施林区采风


走进山林把握时代主题创作的文学性

“有传述报告,少文学表达”,这是传记文学评论界和传记读者言说较多的一个话题。其实,文学性的问题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创作中也同样地存在着。之所以传记文学更被关注,这是因为这一文体从史传衍生而来,一些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感不足更为显见。熊明教授在《作为文学的传记:传记与传记传统及传记研究的边界》中鲜明地强调:史学性和文学性是作为“史”的传记创作的一体两面,传记、传记文体属于文学范畴,在传记从其萌芽状态到成熟形态,文学性始终都是其重要属性。先秦时期的杂传性作品《穆天子传》《燕丹子》等,其间的丰富想象力让人惊叹,文学性显而易见。汉魏六朝时期大量出现的杂传,带有明显的小说化倾向,文学性不可否认。唐宋时期韩愈、柳宗元等的传记文,通常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在传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纪传体的正史文学性确有逐渐减弱趋势,而正史之外的杂传则表现出趋强的文学性。但从整体看,“有传述报告,少文学表达”的现象正在被改变,新时代的传记文学作家更加注重非虚构叙事的审美建构,重视故事性的发现和故事结构的配置。


带着传记学术研究的成果转化要求,我在近两年的采写调研实践中,运用实践论强化史学性生态传记采写创作的调查研究,注重理论转化与调研实际联系,提高对传记单位高光时段的调研能力,使认识与实践知行统一。实践中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于传记采写创作的全过程,把准方向和重点。坚持政治方向,吃透上情与摸清下情相结合,不机械、片面理解执行,架好调查研究的“天线”,始终保证心中有数、方向不偏;铺好调查研究的“地线”,找到上级指示精神的投射,准确掌握一线真实情况,不走过场、扎实有效切实形成“自己的”认识,更多地把握好对传记单位各个高光时段上的史实了解和素材提炼。在生态传记图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采写创作中,我围绕33个典型单位的实践案例调研采访,注重从实践论上把握提高对各入选单位高光时段的史实调研和整理创作,作品中的多篇文章相继被一些文学报刊选中刊发,受到各个创作单位的肯定,认为作者在创作中把握住了真实性与文学性的深度交融,找到了他们建设生态林业、弘扬生态文明的根与魂。

 

主题出版与传记创作相得益彰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新时代的主题创作和出版工作,无论是中宣部还是国家文联作协都有重点图书的出版与资助,各省市宣传部门和同级文联作协部门也有配套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使主题出版空前繁荣。很多主题创作实际上与传记创作难分彼此,理论著述类的主题出版可与史学类传记创作结合,行业风貌、重大工程和典型人物的主题出版,更可以直接采用传记手法采写创作。采用传记体裁和表现手法进行主题创作,更具自由的书写空间,更容易实现主题图书的创作要求。


主题出版与传记创作相得益彰,需要创作者在主题创作中创新提升,深耕主题创作沃土,打开传记创作的思路和视野,力求主题创作内容现实性和历史性统一,促使时代性和文学性融合。我在创作主题图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中,坚守传记创作的史家立场,秉持史家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追求全面真实的写作要求。既不人为拔高单位和人物的事实,也不过分地“涂脂抹粉”,以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和刻画笔下单位和人物。我在这部主题图书中重写务林人的奋斗精神,开篇文章选取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拟题《塞罕坝精神:绿色发展的一面旗帜》,运用史传笔法分析林场60年的做法,绿化荒沙荒山是塞罕坝绿色发展的第一要务,围绕应用搞科研是塞罕坝解决绿色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塞罕坝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经营森林是塞罕坝绿色发展的关键,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是塞罕坝绿色发展的保障,发展林业产业是塞罕坝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最终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也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通往未来之路。


传记创作使我认识到,塞罕坝精神走出塞罕坝林场,在全国各地的林业林场得到弘扬,呈现出不同特色的“塞罕坝精神”,努力在作品中创作展示。河南省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地处“一脚踏三省,两眼观江淮”的大别山腹地,几代林场人66年以场为家、接续奋斗,以“绿了青山白了头、献了青春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染绿座座荒山,创造出了“青山不老”的传奇,孕育出了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国有林场和AAAA级以下简称4A级)旅游景区,凝成了“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的黄柏山精神。采用传记体创作文章《干字为先建新功》,展现他们以“敢干”气魄发展绿色林场,用“苦干”品格打造科技林场,凭“实干”作风塑造文化林场,靠“巧干”本领建设智慧林场的奋斗风貌。胸怀“敢干、苦干、实干、巧干”精神的黄柏山林场人,从这个精神地标出发,在深化改革的路上耐住寂寞、守住清贫、吃得了苦、沉得下心,攻坚黄柏山5A级景区建设,强化林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系统修复治理公园公路沿线和林场林区生态,奋力创建现代国有林场,创造出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新传奇。

 

先进典型和审美范式精益求精

如何聚焦新时代主题出版和生态传记创作题材,塑造可信可学基层现代林业建设的先进形象,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出版的重要着力点。地处南端海疆的海南省陵水县,是全国林业的老典型。陵水县创新规划、产业、项目、企业、要素、政策、服务“七位一体”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端牢生态环境“金饭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生态林业建设的新典型。我立题《海南陵水:碧海青山物华新》,以传记形式展现陵水县转型创新生态林业建设,用林长制改革稳步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展示区建设,擦亮了国家公园的“生态招牌”;加快推进陵水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精细精准生态修复红树林,释放美丽山海的“生态能量”;进一步试点开发红树林碳汇,全面开放林下资源,靠林业特色经济撬动城乡“绿色增量”,“两山”价值转化使“珍珠海岸,美丽陵水”的底色更加亮丽。


无论是主题出版,还是传记创作,都应使先进典型和审美范式精益求精。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黄冕林场是国家林草局的老典型,新时代他们因地制宜,科学种植人工林,提高森林质量,年产40多万立方米优质木材,成为广西全区经营桉树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经营效益最好的林场,营林生产和生态保护走在全区前列,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森林经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我在创作中总结林场推行四良”“四转”“四精”法,保障国家木材安全的事迹,写出了《广西黄冕“万元林”:善作善成树标杆》。林场稳中求进,运用良地、良种、良法、良策“四良”法则,聚力培育大径材,建成20多万亩精品林,林木亩单产达12.4立方米,稳居广西第一。林场守正创新,不断实现经营模式由短轮伐期桉树纯林向中长混交林转变,林分结构调整由桉树为主向桉树复层林、乡土珍贵树种混交林、多层次复合式多彩化森林景观模式的美丽森林转变,生产方式由人工向机械转变,经营目标由中小材向中小径材与大径材并重转变。黄冕林场“四转”融合智慧培育管护“万元林”的事实证明,用材商品林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是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的追求方向。林场既有远见,也有预见,依托精细管护、精确设计、精准投放、精心服务“四精”销售理念,提前布局木材销售市场体系建设,修建共富之道,想方设法降低客户的采伐成本;思谋商家利益,使设计数据经得住市场检验;坚持互惠互利,确保市场挂牌形成竞价优势;诚信美美与共,铸就黄冕林木的“金字”招牌,使双方持久共创美好未来,近几年的林场活立木亩单产、最高单产、亩单价、最高单价、溢价率等众多指标均位居全区首位。在主题出版和创作中突出典型的先进性和生产建设中的审美性,增强传记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确保作品接地气、显灵气、有生气,做到传记文学性和作品艺术性相统一。

 

创作实践和题材拓展多元互补

主题出版与传记创作,现已成为出版与创作的热门话题。担负主题图书的创作,要紧紧结合主管单位和部门的创作要求,力求运用传记创作方法拓展题材,使创业实践和题材拓展多元互补。我在创作主题图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主题,尽力发挥生态传记文学的特殊功能,在独立成篇的文章中遵循创作规律,立起鲜明导向、宣传先进典型。


立起鲜明导向,营造生态建设浓厚氛围。面对推深走实林长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兴林富民实践,结合主题创作总结生态林业建设新经验、好做法,为推进林业改革转型鼓与呼,引导基层林业深化改革建设。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靠血脉传承的坚守和进击,稳中求进探索林场转型路,精细培养管护高质生态林,科学收容和救护野生动物,提升林场自身生态林业建设的社会效益;林场勇担务林人的绿美使命,协调好林场自有山林和托管的农村山林的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通过科学的经营设计和规划建设,让场内场外的经营方案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以人工修复、低效改造、良种良法、机械抚育、林旅结合、森林认证等多种经营方式方法,让云勇的绿水青山变成货真价实的“金山银山”;林场干部职工着力当地人民的最普惠的生态福祉,把良好的生态家底转变成郊野型森林公园,逐步上升为省级、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场结合公园建设和服务社会的森林旅游和生态康养,高水平地打造出了云勇自然教育的特色品牌,使这片好山好水的文化价值得到大湾区人民群众的认同。实践证明,紧跟现代林业建设改革发展,深入研究生态林业建设特点规律,加快提升新质生产力,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课题,也是赢得未来的时代要求。主题创作要紧贴林业建设任务,总结一线建设做法,推动林长制改革走深走实。


宣传先进典型,立起矢志建设标杆。采用生态传记创作宣传林业建设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和感人事迹,可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应。国家林草局直属和管理的协会、学会、基金会有几十家,地方林业部门也不少,为了树立一个典型,国家局指定总结中国绿化基金会38年倾力打造现代林业建设发展宽广舞台的建设成果。我在这一主题创作中,以史学分析法,总结他们顺势而为,坚定前行,形成独特有效的运行模式,建立内外多边的合作机制,把握有利发展的良好机遇,敢于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成效。38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创新思路,找准抓手,以“围绕一个中心、构建两个机制、打造两大平台、做大做强专项品牌”的鲜明指导思想引领绿化基金工作,围绕社会关注的、国人感兴趣的、企业能承受的、便利公众参与的领域展开工作,绿化募资的规模一路拓展。中国绿化基金会狠抓落实,规范管理,加大宣传力度赢得社会认知,改进劝募方式创新捐款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合作,抓好项目监管完善制度建设,使基金专项发展一路奋进。这启示我们有为的协会学会可以作为重大典型宣传,他们的转型发展同样可以推动地方生态林业建设。


围绕主题出版创作生态传记文学作品,既要会用传记手法“讲故事”,还要把专业问题讲得深入浅出,“依托个性、提炼共性”,通过“个性”吸引关注,利用“共性”留住受众;要俯身贴近受众,用事实说话,多用口语化、散文化语言,在讲故事中说道理,在说道理中讲故事;要善于运用多种创作手段,让更多的受众乐意接受,形成良性互动态势,提高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林业建设的质效。




 

 (艾前进,中共党员,军旅作家。部队期间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前进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0多篇2005年退役后,创作出版了《东方宣言》《世纪林改》《塞罕坝精神》《唯实》《江山多娇》等30多部生态传记,两部作品荣获“关注森林”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