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官网
010-8589 6967
首页 > 专题论坛 > 详情
名家讲坛|朱辉军:纪实文学30讲·之四
来源: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 发布日期:2024-04-22



 

 

 

 


发挥纪实文学优势   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伟大创举。这是当今“国之大者”中之“最大”者。当代中国文艺家理应心系“国之大者”,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那么,对于作为社会主义文艺重要组成部分的纪实文学,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究竟占据什么地位,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有效发挥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迈向新征程之际,必须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现代纪实文学先驱  瞿秋白

 

一、回望历史:文艺的参与和推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最全面、最精辟的阐述。

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国防、党建等方方面面。它将深刻改变我国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在这个宏大的系统中,文艺属于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艺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式,也是它的目标之一。

学界认为,我国仁人志士从1860年起就开始了现代化的探索,起步并不太晚。但却历经坎坷和磨难,直到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自觉地推行四个重要方面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地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和拓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文艺都始终活跃于其中。回望革命、建设、改革、复兴各个历史时期,文艺都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纪实文学也在其中做出了独特贡献。早在1920年,瞿秋白就动手写下《饿乡纪程》(1921年10月完稿),不久又出版了《赤都心史》(1924),这两部作品可视为中国红色纪实文学的起点,并为我国红色纪实创作树立起了范例。自此开始,红色纪实文学在中国形成滚滚洪流。每当历史发展的重大关头,纪实文学往往一马当先,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方志敏的《狱中纪实》(1935),深深鼓舞了广大革命志士前仆后继的斗志!而夏衍的《包身工》(1936),更是广泛激发起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进入全面抗战之后,红色纪实创作异军突起。周立波的《晋察冀边区印象记》(1938)较全面地记叙了中国人民在前方和敌后的抗战事迹,茅盾的《时间的记录》(1945)中不少篇什展现了解放区欣欣向荣的昂扬气象,沙汀的《随军散记》(1940)、周而复的《诺尔曼•白求恩断片》(1944)则主要聚焦中共抗战将领和国际主义战士的风采。新中国成立后,红色纪实创作更是得到蓬勃发展,刘白羽、魏巍、罗广斌、穆青、徐迟、黄宗英、鲁光、陈祖芬、李延国、卢跃刚、何建明等均有重要作品问世,《为祖国而战》(1950)、《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在烈火中永生》(1959)、《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1960)、《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哥德巴赫猜想》(1978)、《大雁情》(1979)、《中国姑娘》(1981)、《中国农民大趋势》(1986)、《大国寡民》(1998)、《根本利益》(2005)等的影响,曾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小说、话剧和电影,展示了纪实文学的勃勃生机。

而最近十余年来,我国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断攀登艺术高峰,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从纪实文学角度看,王雄的《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纪实》(2016)、纪红建的《乡村国是——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纪实》(2017)、杨义堂的《千古家训》(2020)、熊育群的《第76天》(2021)等,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为亿万人民群众投入“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美国著名作家  海明威

 

二、放眼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中文艺的角色

现代化,是进入文明社会的人类之共同追求。在人类不平衡的发展史上,现代化主要有四个梯次。早期现代化国家,如英格兰、法兰西、意大利、西班牙等,基本是单一的工业化;后崛起的德、美、日、俄等,扩展到主要是经济、政治、技术、社会等领域,但都很少触及文化;“亚洲四小龙”注意到了,却主要以儒学为思想根基,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常常处于紧张对峙状态之中。

在各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艺饰演了不同的角色。总体上看,主要有参与、疏离、对抗三种情形。分别可以笛福、贝朗瑞、惠特曼、艾略特、卡夫卡、加缪、海明威、萨特、迪伦马特为代表。

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在此又一次突显。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有许多价值并不高;而疏离或反抗的,往往还能传之久远。这当然与各国国情和历史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现代化偏向有关,与西式“现代文明”发展路径有关。从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警示。

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值得特别一说。这个不设专门文化部门的国家,却格外重视文化艺术,对文化产业予以大力支持。百老汇、好莱坞、时代华纳、三大电视网等,几乎成为全球流行文化的主宰。美国文化艺术界虽不乏反抗者,但大多数却是积极配合美国政府的。在对美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越战进行期间和惨败之后,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都纷纷出资出力,为美国政府撑腰,为美国国民打气。上世纪的70—80年代,好莱坞接连推出《第一滴血》《兰博》《野战排》等“大片”,不仅鼓舞了美军士气,也给迷惘徘徊的美国公众提振了信心。本世纪的“911事件”之后,这一幕又重新上演。美国的文化艺术策略,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的现代化走过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二战后基本是追随美国,1977年“福田主义”问世后,采取了一种被称之为“重返亚洲”的新发展战略。产经省把创意产业纳入国家经济运行系统,文化艺术开始深度嵌入现代化进程。日本文化界张扬“日本特性”,自觉生产出具有日本味的影像和梦想。他们把动画片、漫画、电视剧、电子游戏等加以整合,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传播系统,以期“让日本变得酷起来”。日本的这一发展策略,看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其中,通过动漫、影视、游戏及流行乐等方式,将日本的追求与梦想筑基于日本传统之上的经验,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

对于中国及许多后起国家来说,一方面要吸取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务必要注意规避和防范它们所出现过的失误和偏向。美式现代化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西式现代化的特点和缺陷,所谓“现代病”,主要就发生在美欧现代化上。区域失调,两极分化,竭泽而渔,物欲膨胀……等等,绝不可以在中国大地上发生。日式及印式现代化进程中也有一些倾向性问题,特别是涉及传统与现代化的磨合时,也有一些顽症需要我们正视和解决。吸取前车之鉴,中国号巨轮才可以绕过激流险滩,驶向浩瀚的大海。

 

真实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作

 

三、面向未来:充分发挥文艺的独特作用

文艺往往是时代最敏锐的感应器和重要的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我国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后,精辟地指出:“每到历史重大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如今我们已满怀豪情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同时也对新时代文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特别是作为“时代感应器”的纪实文学,应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以不断涌现的优秀新作,激发亿万人民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奋发、阔步前行。

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虽有可借鉴的经验,却没有先例可循。因此必定是既有荣耀,也会有艰辛;有坦途,也肯定有坎坷。文艺因此不仅要呐喊助威,还应该在艰难之际激励士气,在遭遇坎坷时补偏救弊。现代化需要“现代人”,只有具备现代素质和现代人格的人,才能承担现代化的使命和职责。作为培根铸魂的当代文艺,在培育现代人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同时,在防范和医治“现代病”方面,文艺尤其具有独特的“疗效”。所谓“现代病”,固然是社会病,但其实也是心理病。心病当用心药医,文艺常常就是最好的一剂“心药”。无论你是焦虑、躁动,还是孤寂、寥落,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会让你提振信心,奋发有为。对个体是如此,对群体亦然。

根植于深厚传统土壤的文艺,深得优秀文化的精髓。因此,这样的文艺作品就可以使现代与传统实现契合。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对“义与利”、“礼与力”加以协调,对“利”与“力”予以节制。“诗与远方”曾令多少利欲熏心者回头是岸,又让多少在红尘中迷失的人们幡然醒悟!这方面,近期的《山海情》《人世间》很有代表性。这两部作品一个聚焦乡间,一个着墨城区,恰好全面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蜕变与新生。如果说闽宁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典型,光字片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社区的范例。而在纪实文学方面,我这里特别推荐董保存的长篇纪实《北京“动批”三十年》。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作品以首都一个标志性的“动批”变迁为切入口,以商家方、管理方、产权方这三方的博弈为展示面,生动地描绘了普通百姓在改革开放早期自立自强、在面对国家战略转型时的大仁大爱,令人久久无法忘怀。上述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发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传统优秀美德,舍小利为大义,以昂扬进取的姿态进入沸腾的现代化建设中,成为新时代的真正主人!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地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有理由信心,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也一定能获得更大的繁荣,铸就新的辉煌。

 

  待